工艺研究所在哪些方面“满弓紧弦”锚定四季度重点任务?怎样真抓实干加压奋进,助力公司打赢全年生产经营“收官战”?一机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
四季度是公司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关键时期,工艺研究所在工艺过程管控和现场技术服务中如何发挥好系统支撑引领作用?
张鹏: 作为工艺技术系统管理部门,工艺研究所紧盯全年科研生产任务不放松,针对产品研制全过程,深入实施工艺体系化管理,推进工艺与设计协同、提升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加强工艺设计“四性”和产品试制工艺管控、强化产品批产过程工艺管控,抓好工艺质量问题处理、工艺改进与创新、工艺仿真分析验证、工艺确认和可视化作业指导书推广应用以及工艺技术和安全质量风险管控,系统提升工艺过程管控水平。同时,按照交付节点后墙不倒的总目标,聚焦生产一线提升工艺保障服务能力,围绕重点装备生产及重大工程任务,持续推行以成立攻坚、支撑、领导联系保障小组,围绕产品项目制定N套个性化、针对性服务预案为主要内容的“3+N”技术服务模式,并强化“技术中心”以点带面、辐射效果,牵引技术系统整体发力。针对技术质量问题,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加强与设计和生产的协调联动,紧盯问题分析、方案制定、措施落实等各个环节,提高问题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现场技术服务水平,全力以赴为顺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问
今年的制造技术科研项目时间紧、要求高,在加强项目研制进度和质量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输出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鹏:首先建立完善项目预警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对各项目研制进度、合同履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预警通报,提前辨识风险并制定解决措施,对滞后项目进行点对点跟进督导,查找“病根”对症“下药”,确保项目研究质量和进度。其次加大重大科技项目扶持力度。针对重大工程支撑技术项目、主要装备核心技术培育项目等关重项目,加大督导频次和力度,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和系统内外部资源,在技术咨询、后勤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技术攻关条件。再次加快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项目研究内容、主要节点、经费支出、审查验收、成果归档等关重信息进行在线发布、更新,结合到期预警等功能,实现对项目状态的时时监管和系统管理。最后强化科技成果顶层设计。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到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中,按照不同项目分类同步策划产出专利、论文、标准规范、申报奖项等差异化成果,努力做到目标清、措施准、效果好。目前已完成受理专利61项,提前达到全年指标。
问
工艺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工艺的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张鹏:工艺研究所坚持“打铁打到底”的较真精神,调动全体系的力量,构建形成“二图三全三类四维”的工艺体系化管理新机制。通过系统思维、整体把控,补强短板弱项,有效扭转了工艺管理“疲于救火”的被动局面,实现工艺管理体系科学高效运行,显著增强工艺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筑牢安全质量基石的支撑作用。
创新开展了基于流程的工艺安全质量管控“矩阵图”管理模式。组织完成123项工艺安全矩阵图和首批91项工艺质量矩阵图的编制评审和发布实施,全面覆盖公司军民品典型产品和工艺方法,累计排查生产工序3000余个,辨识管控风险8000余项,实现安全管理与工艺流程相融合,有效提升工艺安全体系化管理能力。
深入实施工艺确认管理机制,加大工艺可视化推广应用力度。针对重点产品、重点阶段、重点工序管控,组织操作人员、检验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三方”,累计对15000余份工艺文件逐本工艺、逐项工序进行了工艺确认,有效保证工艺方案正确合理、安全可靠、质量稳定。持续推进可视化作业指导书、标准检验图册、电子工艺等可视化工艺的编制推广,细化工艺操作和安全质量控制要点,进一步提升了工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工艺技术创新,增强工艺创新、创效能力。深入开展抗疲劳制造技术研究,突破齿轮等传动件关键制造技术,解决零部件加工变形、遗传损伤等问题,实现车辆传动关重件寿命提升;开展在线检测与装配质量稳定性控制等技术研究,突破对接装配自适应、对接间隙检测的自动化判读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车辆装配关键工序数据采集率,形成数字化总装总调核心制造能力;聚焦共性关键技术,针对生产效率低、技术瓶颈等零部件,组织开展工艺改进与创新立项129项,预计增创经济效益2600余万元,实现提升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以“人机黑”专项工作为抓手,推动工艺改进、提升产线性能,为安全赋值赋效赋能。聚焦苦脏累险和本质安全度低、质量保证能力差的岗位、工序,针对43项建设任务划分为红、黄、蓝三区进行分类推进。其中19项安全风险较高、见效快的红区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实施,10项黄区项目计划年底全部完成论证,14项蓝区项目按照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有序推进。
采访手记
距年终还有月余,走进一机集团各个生产现场,工艺研究所的现场技术服务保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于每个工作区域之间,他们有的在研究生产数据,有的在讨论技术方案,还有的在紧张地进行模拟实验。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坚毅,为了确保年底冲刺的顺利进行,早已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与时间赛跑。在这个冲刺阶段,他们正以高效的工作节奏和专业的技术实力为公司全年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